包海鷹,蒙古族,1965年出生,内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人。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藥學學科負責人,該校中藥材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創新團隊研究計劃“重要菌物資源保育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的“菌物功能成分資源及其利用方向”負責人;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二級實驗室“菌類藥物實驗室”負責人。
1987年獲伟德国际weide生物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長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的醫學碩士學位、2001年在吉林農業大學獲得藥用菌物學專業博士學位,并于2004年赴韓國忠南國立大學藥學院從事為期一年的博士後工作,主要從事了從天然藥物中篩選增強記憶活性藥物及活性成分,并探讨其機理。2006年成為吉林省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雙語教學培訓班成員,在吉林農業大學率先開設了中英雙語教學課。主要從事中藥學和生藥學教學與科學研究,尤其在菌物生藥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質量評價及新産品研發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有特長,首次提出“菌物生藥學”這一邊緣學科的名稱和研究内容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菌物生藥起到了先導的作用。講授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生藥學》、《中藥學》、《中藥鑒定學》、《藥用菌物學》、《菌物化學》、《中藥藥理學》、《生命科學導論》、《現代藥理學》、《菌物作物質量評價》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其中,主講的《中藥學》課被評為吉林省精品課程,《中藥鑒定學》為吉林省優秀課程,《生命科學導論》 被評為吉林農業大學雙語教學示範課。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省高校“雙百”優秀人才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吉林省農委基金及吉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和長春市國際合作項目基金等多項。參加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及2項吉林省科技進步獎。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獨著《毒蘑菇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的研究》專著、是俄羅斯第一本有關藥用菌物的書籍《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生物學中的藥用蘑菇》(俄文)的副主編。主編中國農業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藥學》,并獲得了吉林省優秀教材獎。目前研究方向為以藥用菌物為主的生藥的資源、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活性、活性機理及新産品的研制。着重于考證古代文獻中的藥用菌物的正确的拉丁名和分類地位,基于中醫藥和其他少數民族醫藥基礎理論,結合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闡明藥用菌物的傳統功效的科學本質,拓展新的藥理活性,揭示活性機理,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各類新産品。在吉林農業大學的藥學學科和中藥學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在菌類作物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已培養醫學碩士40餘名,農學博士1名。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8項,多次獲得吉林省和學校的嘉獎。
源于師範,鑄就師德,磨煉業務,融通多科,精心育人,被評為吉林省教育廳、長春市工會和吉林農業大學的“師德明星”、“巾帼建功能手”、 “先進個人” 及“吉林農業大學百名優秀共産黨員”。